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安徽省萧城一中简史

安徽省萧城一中简史

2018年04月23日 12:46:14 访问量:11121 作者:杜楚男


 

萧城一中,坐落于萧城西北(上堂子)凤凰山南麓。学校背依青山,俯瞰全城,占地86337.6平方米,建筑面积5885平方米。学校始建于1943年,1957年扩建,1963升格为宿县地区行署重点初中,1971年扩招高中班,发展为完全中学。1997年晋升为宿州市重点中学,20043月底通过省示范高中验收。20054月被教育厅正式批准为“安徽省示范高中”。长期以来,学校注重文化教育,发展特长教育,1984年和1986年学校先后被省、地体委、教委命名为“安徽省女子手球传统项目学校”和“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成为宿县地区唯一手球、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学校现有72个高中教学班,在校学生5029名,全校教职工344名。其中专任教师224人。

原名县立初级中学的萧城一中,1943年由国民党政府创办,地址在张庄寨1942先办的萧县简易师范合校上课。县长刘瑞岐兼校长,教育科长王德蕴兼副校长,马超然任教导主任。首届招生一班50人,教师有张庆彬、王子坦、崔健吾、黄立民、段笠邨等15人。19448月,新四军四师由津浦路东西进,国民党退守陇海路北,学校停办。

1945年春,学校在江苏省铜山县张集复课。暑后迁至郝集,校长由教育科学张祚伦兼任。因与师范合校,教授、训练不便,1946年春,迁往黄口镇(今黄口镇第一小学处)单独设校。校务由赵瑶亭主持。19473月,迁至萧城西北上堂子,新建校舍38间。此时,学校有教职工19人,其中专任教师14人,有学生6班,其中一年级2班,二年级3班,三年级1班,计264人。有化学实验仪器一套,图书214册,有医药室和34种简单药品。暑后,吴信昭任校长,规模扩大到8班,学生362人。当时王子坦任教务主任。194811月学校停办。

19492月,学校并入萧县中学,为萧县中学二部。校务由郑趣白校长负责,教务由颛孙昆由负责,当时教师有萧龙士、张树松、牛学君、蒋作钊、王士尚等。1950年底,郑趣白去本部工作,二部工作由副校长任贻善领导,教导工作先后由王赞臣、李令为负责。

1957年,县委、县政府决定萧中二部脱离萧县中学单独建校,定名为“萧县龙城初级中学”。学校基本保留了萧中二部原有的教师和图书仪器及各种设备,由教导主任李均衡临时主持工作。不久第一位校长袁长亭主持校政,首届招生3180人。从此学校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61年,孙达、戚有忍副校长主持工作,学校已有14个班,因校舍紧张,于当年9月同地处北关的师范对换校址。1962年更名为“萧城第一初级中学”。至此,萧城第一初级中学开始了它的稳定发展时期。1963年宿县行署批准萧城第一初级中学为专区直辖重点中学

1964年,胡庆斌调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当时的知名教师有冯雨村、王士尚、段笠邨等。

1965年萧城二中停办,并入本校一个班,同时学校又开办了一个耕读班,此时全校共14个教学班。

19666月“文革”开始后不久,学校停课,学校干部和部分教师受到冲击,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全部消失。1968年提出“复课闹革命”后,学校又重新招收新生8个班。但到19693月全部下放,分迁到县城北8处分点办学。学校的桌凳、床铺、音乐、体育器材等,大部运往各点。由于分点过多,人力不足,无法正常上课。6月,全部撤回,从此,学校停止招生。

1971年,在上堂子已经停办的师范学校校址,又重新建立了普通中学,定名为“萧城中学”。此时的学校领导机构为“革命委员会”,以李绍珠、郑孝鸿等同志担任“革委会”副主任组成领导班子,招收初中5个班,高中两个班,发展成完全中学,学制上高中由三年改为二年,实行春季招生。

197610月“十年浩劫”结束,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拨乱反正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1977年高中毕业生曲华以较高分数考入北大,后又就读该校研究生

1978年县决定由周玉凡、郑孝鸿任副校长,罗少梧为教导主任,高梅田为副主任。1978年毕业生张爱民考入中国科技大。高中毕业生刘玉梅酷爱体育,后成为国家女子手球队队员,多次出国比赛,并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过铜牌,为国争光。

1980许敬思校长来校主持工作,郑、罗任副校长,教导工作由高梅田、姜孝慈负责。此时,知名教师有张长训、邵延晴、陈爱民(校团委书记)、金克勤、蒋从善、郑正等。此时,学校已成为20个班的五年制完全中学。

1984年郑孝鸿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开始主持学校工作,副校长先后有陈立本、郭昭贤、何铁基。1989年杨丁一从黄中调任专职党支部书记。1984年的萧城中学已有23个教学班,其中高中10个班,初中13个班,在校学生1779人,教职员工137人,其中任课教师91人。学校管理机构逐步健全,人员分工明确,学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认真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以及学校管理方面作了艰苦的工作。

德育方面,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导,品德行为培养为基础,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辅之以法制教育,开展了“敬老育青”、“一五”、“二五”、“三五”普法教育。特别是敬老育青活动,因其持久性、广泛性、深入性,曾先后受到县、地、团省委的表扬和团中央的通报表彰,1985年中央《大内参》刊物以“学雷锋十大创新活动之一 ——安徽省萧县萧城中学敬老育青活动”为题载文予以宣传。

19889月,为加强国防教育,学校首次对高一新生开展为期10天的军训,对同学们进行了严格的射击、列队考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1988129日学校以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举办了第一届艺术节。与此同时,还举办师生书画作品展。

智育方面学校也加大了工作力度。教学成为学校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1985年到1995年十年之中学校共培养高中毕业生4930人,初中毕业生3641人,其中高考上线总数达1890人,升学率逐年提高。1984年高考上线达245,其中重点本科28人,一般本科24人。1990年应届毕业生杨三以总分585分且化学97为全县之首的优异成绩获县理科状元称号,考取南开大学。1991年陈永以609分成绩获地区理科状元称号。1993年彭雪海555成为县理科状元。同时学校特长教育也有很大突破,十年来为高等院校输送体育生达64人,艺术生86人。

成绩的背后有着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和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为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十分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抓好教师的业务进修,重点在于抓住教师的在职进修;二是抓好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举办观摩和示范课教学等;三是通过以老带新,组织结对子等活动来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业务上,学校抓住课堂教学改革,坚持“准、熟、精、活”的课堂教学标准,适当提高课堂教学密度,通过精选习题,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等方式来巩固课堂教学。由于这些活动开展得扎实、具体,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逐步成长起来。许多青年骨干教师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论文,开展交流。据不完全统计,十年间,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上发展的论文有100多篇。老教师王学良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编写一套萧县乡土地理教材《可爱的家乡》,印发全县,受到了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这一时期,学校特别重视体育,十年共举办校运动4次。另外县、地每年举行的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中学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学校都如期参加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85年在地区邀请赛中取得五个项目第一;19885月由本校主办的第5届地区传统学校田径邀请赛获得10个项目第一名,并取得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女子手球队,在1985年和1988年省手球传统项目学校比赛中分别取得第一、二名,并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中学手球传统校比赛,取得第5名。优良的体育传统,培育了一大批体育特长生,如短跑运动员陈珊,中跑运动员侯建军,摔跤运动员李永军同学,198510月代表安徽省参加第一届全国青运会,为安徽省夺得了唯一的一枚金牌。

十年之间,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逐步形成了“文明、守纪、求是、奋”的校风,养成了“严谨、扎实、求真、创新”的教风和“刻苦踏实、好学多思、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学风。到1994年,学校拥有固定资产254万,36个教学班,师生员工近2600人。学校管理严谨,学风端正,赢得了社会赞誉。1991199219941996多次被宿县行署教委评为“教学优胜单位”。

1996年郑孝鸿校长退居二线,时任萧县教委副主任的杭春光同志接任校长一职,同时任命邵长振为副校长,萧城中学实现了领导层新老更替。1997年又设立了教研室,由赵伯涛任主任。自此,学校机构设置更加完备,分工更加明晰,责任也更加明确。

为了使学校的发展再上新台阶,学校加大了教学和设备投入,1997年学校先后购买了150余套办公桌椅和大量的寝室用具,添置了语音、电教设备以及功放、摄像机、VCD等。同年,新建的四层现代化教学楼通过验收。管理上从细处入手,步步为营,加强制度建设和实施。19974月,宿地行署批准恢复萧城中学为地区重点中学。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在教学中确立了“全面发展、优化个性、培养特长”思路。针对当时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坚持“鼓励尖子生,促进中等生,转化后进生”方针,加强师生交流和沟通,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1997年,学校在高考中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本科上线189人,比96年净增109人,增幅居地区首位,行署教委为此专发贺电致贺。                                                                    

1997学校有41个教学班,其中高中23个,初中18个,学校拥有教学楼2栋,办公楼和实验楼各1栋,餐厅1座。学校总建筑面积14334平方米,生均占地6平方米。学校藏书3万册,各类期刊杂志近200种,成为皖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所完全中学。          

1998年实现高中扩招,成立被服社,统一制作学生公寓用品,学校开始公寓化管理。在98年国家遭遇洪灾时,学校向灾区捐款26000元,学生捐款10000余元,体现了和衷共济、共建家园的爱国情怀。                                                           

1999年行署教委根据萧城中学发展现状,提出创建省级示范普通高中的目标。全体师生员工勤奋工作,锐意进取,不断克服困难,创造佳绩。学校也大幅度加大了教学和设备投入。占地1900平方米的图书馆通过验收,投资60万新建了标准化操场,又新建了文化长廊,收回了萧县电大在学校的占地,着手重修和扩建学校主干道和校外通道。为了改善师生生活环境,又增建了教师和学生宿舍,建设和绿化同步进行,使校容校貌有了极大的改观。

2000年,学校加大了教学现代化设备投入,先后购置了50台电脑、64座语音设备一套,6电视机4VCD摄录设备以及投影仪等,并投入20万元充实图书。由于设备先进,管理科学,2000年被批准为宿州市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不仅加强硬件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注重软件建设。学校邀请专家,到校对青年教师开展微机培训。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专业培训。在教学中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与兄弟学校开展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师资水平。2000学校有44名高级教师,中级职称者有67人,省地教坛新星7人。学校的教研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除了每年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外,1997由外语组王林老师主持的《“英语四位一体”中高考复习教学法》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研总中心批准为立项研究课题,并顺利结题。这一时期,学校不断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师德教育,广大教职员工中涌现了不少好人好事。200111月,我校教师姜平心,在街上拾到9000元人民币如数交还失主,在社会上传为佳话。

进入新世纪,学校发展势头更加强劲。2002年中共萧县县委成立了由书记时侠联任组长的萧城中学创建省市范高中领导小创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20034月,萧城中学更名为安徽省萧城一中。同年6月,经县政府同意,萧城中学与萧县淮海饮用水厂联办“萧城一中附属初中”,以民办公助、联合办学的方式实现了高初中分离。附属中学内部管理采取四独立:独立学校法人,独立校园,独立经营管理,独立教学管理。在原淮海饮用水厂内68亩地面上新建教室,以学校董事会为决策机构,实行全员聘任2004年,占地9560平方米的科学馆落成投入使用,该馆集实验室、标本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语音室、报告厅、天文台等众多功能于一体,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此时,学校已拥有5个多媒体教室,微机400台,电子备课室2个,主控室1个,服务器7个,专职工作人员6名。同时还拥有6个物理,6个化学,4个生物实验室,投资10万元添置了标本室,专业实验教师10人。同年又增建一座学生食堂和两栋教师宿舍楼。到2004年,学校建筑面积53300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9923平方米,学生宿舍10880平方米,生活服务用房3700平方米,行政用房570平方米,教职工宿舍16896平方米。逐步实现了教学设施现代化,学生宿舍公寓化,食堂餐厅,教师宿舍宽敞明亮,设备齐全。

20043月底,萧城一中省示范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专家组的评估验收20049月,为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办公效率,学校颁布了《萧城一中加强学校管理的若干意见》,建立了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并逐级与科室负责人签定责任书。20054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示范高中。5月,省教育厅李朝余处长前来学校揭牌,实现了学校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此时的萧城一中拥有高中教学班60个,学生3800余人,高中专职教师178人,其中,中、高级职称者109人,大学本科学历占专职教师总数的75.7%,在职进修的研究生9人,省市教坛新星和骨干教师45人。教育教学能力显著增强,2004年学校上线人数为632人,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萧城一中日益成为萧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柱学校,享誉徐淮大地。

200511月,根据新时期发展的需要,萧县县委、县政府调任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原萧县师范学校副校长刘勇同志为萧城一中校长,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马世永同志担任党委书记,组建了一个教育观念新、开拓精神强、管理水平高的新班子。新的领导班子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和全面管理”的“三全管理”,创设了“情感管理为主导、目标管理为核心、过程管理为基础、制度管理为保证”的学习型系统管理模式。学校对教育教学工作实施“三级一体化管理”:学校一级领导分管年级,中层领导班子领导担任年级组长,年级组和教研组分抓管理和教研。学校还建立了校党委——政工副校长——政教处——团委——年级组——班委会——伴集团支部为一体的学生政治工作专线校长室——业务校长——教务处——教研室——备课组——任课教师为一体的教学工作专线。两条专线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认真执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岗位职责》、《教育管理制度》、《教育教研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实验电教管理制度》、《党政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建立了校务委员会,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使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机制更加健全。

萧城一中长期注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熟、结构合理、梯次适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卓有成效。目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44人,学历达标率达98%。其中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60名,一级教师8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优教师3人,省、市、县教坛新星45人,研究生12人,有60多人获得各种层次的先进工作者、模范班主任、教学能手等称号。有2人承担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21人省级科研课题研究。有许多老师在《中国教育报》、《教师报》、《中学物理》、《高中语数外》等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王林和胡传亮同志常年笔耕不辍,不断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近20年来,全校有400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或获奖。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把“以人为本、科研兴校”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战略,把为学生终身发展的“三成三创”(成人、成才、成杰、创新、创造、创业)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工作目标;把“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四为”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把全面反映新课改“三为”目标的“德育挂帅、态度先行、夯实基础、情感促动、方法至上、能力为宗、面向全体、重在过程、科学创新、德业有成”的“四十字诀”,作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思路和方法,大力推进以主体性、民主性、开放性、多样性、发展性为主要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重点进行教学目标、学生组合、课堂教学、学科辅导、学生评价、反馈调整等各个层次上的“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实施“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素质教育。在生源较差、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近20年来,萧城一中高中会考成绩合格率年年在98%以上,高考本科上线人就由上个世纪的每年100多人上升到现在的每年600多人,其中有 160多名艺体特长生。2007年应届毕业生李双双以609分夺取萧县文科状元挂冠,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省、市学科竞赛中获奖有近百名学生。萧城一中连续多年获得市、县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高中会考成绩优胜奖”“高考成绩优秀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成果奖”、“艺术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成果奖”、“学科竞赛工作优秀奖”等奖项,被多次评为“市普通高中学校管理先进单位”、“市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

新世纪、新起点、新挑战,萧城一中全体教职工正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同心同德,奋发努力,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皖北地区一所环境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办学传统优良,教育教学成果突出,社会声誉好,具有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省示范高中而努力奋斗!

 

 

                        校档案室 馆员杜楚男 主笔

                            00七年八月


 

编辑:陈建民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安徽省萧城一中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龙城镇青年路50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